首页>资讯动态>新闻详情

“滴灌式”培训与“交叉巡林”带来新气象

2025-11-19

储备林的4.png


“滴灌式”培训与“交叉巡林”带来新气象

——湖南省石门县创新生态护林员源头管理观察

“中华秋沙鸭的警惕性非常强,而在仙阳湖野钓的人又多,一不小心就可能惊吓到来这里越冬的鸟儿。”在一处中华秋沙鸭游嬉的水域,生态护林员朱盛锐一边用望远镜密切观测鸟儿的活动状态,一边不忘向围观群众耐心提醒。


朱盛锐是湖南省石门仙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护林员。自10月28日中华秋沙鸭第18次抵达仙阳湖越冬以来,朱盛锐便与湿地公园其他生态护林员一同开启了“战时”模式——除了按要求完成规定巡林任务外,还要负责对责任区内重点水域开展不间断巡查,及时劝阻不当的人类活动,全力守护鸟儿的越冬环境。


仙阳湖湿地公园的生态护林员能做到对中华秋沙鸭进行精准的观测和判别,还得从石门县推行的“滴灌式”培训说起。作为湖南省集体林业大县,近年来,石门县在持续健全“一长四员”网格化机制的同时,聚焦生态护林员素质提升的锚点,充分考虑生态护林员队伍脱贫人口占比高、年龄普遍偏大、接受能力较弱的实际,创新开展“送技入林、送培下村”活动,构建起分层次、精准化的“滴灌式”培训新模式。


针对以往集中培训难以应对不同林区的地形特点、管护难点和常见隐患等情况,石门县秉承“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培训前先组织开展清单式摸底,精准掌握生态护林员在培训需求、接受程度、履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结合区域资源分布特点与经营方向,量身定制差异化培训方案,通过“现场检查+问题分析+操作指导+现场答疑”的实战化模式组织教学,确保培训内容贴合岗位实际、管用实用,有效破解了护林员“巡什么、怎么巡”的核心难题。


“生态护林员职责涉及护山、护林、护鸟、防火、防虫、防盗等多个方面,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甚多,如果仅仅开展‘大锅式’集中培训,难免会让人有点消化不良。”石门县太平镇林业工作站负责人唐耿朗风趣地说,“这种‘滴灌式’培训很管用,大家更容易吸收掌握,有利于补齐履职水平不足的短板。”


通过差异化培训提升专业素养,石门县生态护林员的有效巡护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森林火情与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数量持续下降。然而,管护薪资毕竟有限,如何更好留住护林人才,实现“护林有收入,增收有门路”,石门县把目光投向了丰富的林业资源,探索出“护林主业+林下副业”的双赢路径。


依托林业资源丰富、空间广阔且林下经济活跃的优势,该县制定出台了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扶持政策,以林长制为纽带,采取林长调度协调、科技员全程护航的模式,鼓励并扶持有意愿的护林员在日常巡护之余,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及中蜂、土鸡、牛羊养殖,并在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50岁的马远红是雁池乡五通庙社区生态护林员,2016年被聘上岗后,他借助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尝试开展山羊养殖。目前存栏170只,年出栏达70只以上,可增收7万多元。


和马远红一样,王述豹也是政策受益者。担任生态护林员期间,他在林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下,发展当地特色林业产业无患子种植,成功实现脱贫致富。2024年底,他主动申请退出生态护林员岗位。他说:“我现在栽植了400亩的无患子,去年开始产生收益,从今年挂果的情况来看,预计果实产量在10吨左右,收入能达10万元。这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绿水青山变成了咱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据统计,石门县609名在任生态护林员中,已有九成以上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增收,年人均增收上万元。土蜂蜜、生态土鸡、山羊、中药材、无患子……这些带着山林气息的产品,不仅让生态护林员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他们对护林有了更深的感情——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把林子护好,林下产业才能长久,好日子才能安稳。


在“滴灌式”培训筑牢巡护根基、林下经济拓宽增收渠道的基础上,“交叉巡林”的推行更让石门县生态护林管理形成良好闭环。


为推进涉林问题发现在山头、解决在源头,该县在健全网格化管护机制、落实生态护林员管理制度、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的同时,注重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了网格护林“AB角”机制。让生态护林员既当“巡护员”,又当“监督员”。


具体来说,以乡镇为单位,将相邻网格的生态护林员随机设置为另一个网格的巡护监督员,每周安排两天以上的时间,按照重点线路必巡、重点区域必巡、重点时段必巡和工程地段必巡“四必巡”的原则,定期开展交叉巡护、相互监督。


三圣乡林业工作站负责人丁祥对交叉巡护的成效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接到的破坏森林资源投诉,很多是因为生态护林员没及时发现问题。现在有了交叉巡护,问题不仅能早发现、早解决,还能防止‘生态护林员缺位’带来的隐患。”


今年4月初,三圣乡彭家堰村的生态护林员廖邦富突发感冒,无法巡护。他的“AB角”搭档王凡春主动承担起他的巡护任务。在巡护到一处进山入口时,发现该路段两旁的茅草长得过高,而且马上临近清明祭扫时节,进山人员增多,一旦遇到火星很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王凡春立刻联系村里的应急小分队,组织人员用镰刀清理茅草,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该进山路段的清理工作。“要是没人替补巡护,这处火灾隐患可能就被忽略了,后果不堪设想。”丁祥说。


如今,在石门县广袤山林间,无论是守护候鸟的朱盛锐、发展生态产业的马远红,还是参与交叉巡护的王凡春,每一位生态护林员都在用自己的行动,编织着一张“生态保护网”。这张网里,有精准培训带来的专业力量,有林下经济带来的民生温度,更有交叉巡护带来的管理实效。正是这张网,让石门县的山更绿、水更清、鸟更多,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了真正的同频共振。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彭蓓 涂亚红)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