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动态>新闻详情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节水种植破译沙海草业发展密码

2025-09-02

31.png


在科尔沁草原腹地,一片由科技与汗水浇灌的“绿色海洋”正向外扩散。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阿拉沙嘎查北侧,毗邻303国道的草业基地园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捷交通,成为这片“绿色海洋”的核心。


自2008年启动节水高效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工程以来,阿鲁科尔沁旗便锚定“向沙地要绿洲”的目标,以品种选育、智能灌溉、系统布局三重策略,在沙海间构建起现代草业的“节水方程”。


在阿鲁科尔沁旗,沙地曾面临“水过留痕难”的生态难题,但新品种紫花苜蓿的选育率先打破困局。这种专为沙地驯化的牧草,根系深达3米,能自主吸取深层地下水,配合喷灌技术仅需每15天灌溉一次,较普通牧草减少50%灌溉频次。


更具突破性的是指针式自走喷灌设备构建的智能灌溉网络。以圆心为支点旋转的“银色巨龙”,搭载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监测设备,能实时感知草株需水规律与天气变化,高温干旱时自动加密喷灌频次,阴雨天气则立即暂停,让每一滴水精准落入草株根部。


数据显示,这种精准灌溉模式较传统漫灌节水超60%,每亩年节水300立方米。“细雾滴+慢旋转”喷灌模式更适配沙地保水能力弱的特性,使水分缓慢渗入沙层,配合苜蓿根系固沙作用,形成“植物—灌溉—土壤”保水闭环。


为最大化实现节水效能,草业基地还以“圆心供水、环形辐射”布局规划百万亩草圈。输水管道埋入地下2米,避免阳光直射蒸发;119公里10KV供电专线保障电力稳定,确保喷灌系统24小时待命,杜绝因断电导致水资源浪费。从品种到设备,从布局到能源,一套环环相扣的节水体系让沙地灌溉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如今,阿鲁科尔沁旗依托这套节水体系串联起百万亩连片草场,创下全国集中连片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纪录,构建起“沙地苜蓿+节水灌溉”生态产业样板。


与此同时,柏油公路贯通基地,草业机械设备从播种到收割构建起全流程机械化生产体系,曾经的沙地真正蜕变为高效草业试验田。


首农辛普劳、亚盛田园牧歌、伊利集团等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入驻,让这片草业基地成为产业集聚的“强磁场”。企业带来国际先进牧草作业设备与成熟生产流程,共同勾勒出现代草业的清晰轮廓。


机械化作业取代人力,黄色收割机在圆形草田划出丰收弧线;规模化发展打破分散格局,百万亩草场形成“攥指成拳”的成本优势;标准化生产贯穿从选育到加工全流程,对标国际品质直供高端市场;市场化经营推动产业链延伸,牧草从“草捆”变身“草制品”,联动畜牧业释放多元价值;社会化服务构建全环节网络,技术指导与产销对接让农牧民轻松拥抱现代产业。五大特点交织,让阿鲁科尔沁旗草业摆脱“靠天养草”传统,迈向“工业化思维赋能现代农业”的新赛道。


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地,如今被紫花苜蓿牢牢缚住,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持续释放。从空中俯瞰,连片草田如绿色拼图般拼出生态振兴的希望。


在产业端,牧草深加工、草畜一体化等业态蓬勃兴起,带动牧民人均增收超万元。越来越多牧民从“草原守护者”转变为“产业参与者”,操作智能设备、参与标准化生产,技能与收入同步提高,描绘“绿富同兴”的生动图景。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片沙地“草都”的未来图景:喷灌网络持续加密,智慧农业系统逐步上线,“精准灌溉+智慧管理”将成常态;草业观光悄然兴起,圆形草田与机械作业构成独特景观;产业链向纵深拓展,深加工基地与草畜循环园区加速建设,推动草业价值最大化。


这片绿色之海既是生态奇迹的见证,也是中国现代草业逐梦远方的起点,在沙海与蓝天之间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李富)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