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动态>新闻详情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探索林下复合种养

2025-07-09


万亩林海成就“森林粮库”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探索林下复合种养


清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山林间人影攒动,当地村民正在精心侍弄林间药材。


这里地势起伏、林海延绵,124万亩林地曾是沉睡的资源。如今,昭化区以创建“天府森林粮库”高质量发展县为引领,深挖资源潜力,用立体复合种植的智慧,让林荫沃土孕育蓬勃生机。



柏林沟镇长岭村核桃+芍药复合.png


柏林沟镇长岭村核桃+芍药复合种植 广元市昭化区林业局供图


机制破局


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茂密的松柏林下,虎杖幼苗整齐排列。


这是昭化区依托“国储林+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宏图,整体激活山林资源的精确落笔。2023年底,总投资1105.5万元的3个新建林药基地在射箭、卫子等镇扎根,抚育森林近2000亩,科学栽种虎杖、石菖蒲等道地药材超1100亩。


昭化区委书记王静说:“国储林需结合林下经济以短养长,一林多用。”围绕这一思路,昭化区统筹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森林粮库建设,将道地中药材纳入农业重点发展板块,配套专项政策和财政投入,政府主导建设高标准基地,实现经营主体“拎包进林”,由村集体统一对接、统一价格、统一流转经营权,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为深挖林地潜力,昭化区精准施策:在郁闭度0.4—0.6、土壤厚度不低于30厘米的柏树林下种植淫羊藿、菖蒲,在郁闭度0.1—0.3的柏树林下种植虎杖,在木本油料林下适度发展夏枯草,构建科学合理的立体种植格局。


其中,茯苓“种一轮三”模式效益尤为显著。“首年种茯苓,采收后的轮休期间套种黄精、虎杖或天冬,3年到5年后复种茯苓。”昭化区林业局局长蒋清松说。这一创新模式被国家林草局列为全国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典范。


目前,昭化区已形成“松林+茯苓”“柏林+淫羊藿(虎杖、菖蒲)”“核桃+夏枯草”等林下复合种植模式,林药种植面积达7.44万亩,建成集中连片“森林药材”库1.1万亩,实现年产药材超2.75万吨,年产值达4.09亿元,其中夏枯草种植规模、产量居全省首位,其有效成分芦丁、迷迭香酸的含量远超国家药典标准。同时,昭化积极拓展市场,撬动绵阳、达州、雅安等地年发展茯苓达1万余亩。昭化区林下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元坝镇、射箭镇林下中药材产业基地入选全省首批“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


科技赋能


在昭化区林业局举办的技术培训会上,高级工程师黄攀传授淫羊藿仿野生种植技术,现场座无虚席,一些农户甚至自带板凳前来旁听,生怕错过。


科技的力量不止于此。昭化区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联合制定了茯苓菌种(母种)、良种繁育等10项企业标准,发布《茯苓林下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全区构建“主导产业+协会+专家团队+服务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昭化茯苓科技小院”、中药材与茯苓两大产业协会、1支中药材科技服务团、13支“剪刀干部”服务队以及50余户科技示范户协同发力,靶向招引精深加工及生物医药企业,全面提升产业质效。


依托“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昭化开发出茯苓速溶粉、药膳代餐粉等9种“林粮”产品。茯苓富硒面、灵芝孢子粉、无花果果干等名、优、特、新中药材产品年销量5000余吨,销售额超9000万元。“昭化茯苓”不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及有机认证,还带动虎杖、菖蒲等6个林药品牌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在红岩镇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的大棚内,“室内茯苓”正在颠覆传统,利用松木采伐剩余物制作非木质化栽培基质,将松木转化利用率提升至50%以上。园区还创新构建“鸡吃虫—虫吃粪—粪种菌”绿色链条,松乳菇、黑皮鸡枞等菌菇与500天老母鸡组合销售,价值倍增。


射箭镇建成全省最大的集采种、良繁、科研于一体的淫羊藿良种繁育基地。基地采用本地柔毛淫羊藿野生驯化和高萌发品种引种驯化技术,年育苗能力超6000万株,有力撬动全省万亩产业,带动周边110户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利益共享


射箭镇的种植大户胡建勋在房前屋后种了50亩菖蒲,去年收入近90万元。


这是昭化庭院经济的缩影。全区像他这样投入家庭林药种植的农户已达1万余户,面积达3万余亩,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成带、以带促面的集聚效应。


在规模更大的林间基地,增收模式同样清晰可循。在射箭镇帽壳村等地,村集体领衔统一流转林地经营权,让村民安心参与。村民们一边在基地除草管护日赚工资,一边坐享林地的租金收入。“国企+村集体+农户”的三方合作模式更臻成熟——由国企建设铺路,农户“反租倒包”自管经营,村集体打通销路,凭借“种苗供应+技术服务+统一管理+保底回收”全链条服务,大幅降低农户风险,提增村集体收益,预计到2028年收获期,单中药材亩均增收就能达到2000至3000元。


在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产业发展为当地富余劳动力开辟了多元的增收路径:养殖大棚类岗位年收入可达6万元,生产车间年稳赚4.5万元,园区保洁年入也有近3万元。项目的建设种植环节已累计发放超千万元劳务费,年均带动每人增收1000元以上。村集体分享企业支付的资产租赁费——东西部协作项目建设的10个养殖大棚,村集体年增收入15万元。


健全的收益共享机制凝聚了人心。昭化创新构建“村集体建设,企业租赁经营”“村集体建设自行运营”“国有企业建设,村集体及农户托管经营”3种发展模式,推行村企联营、直接经营、股份合作3种经营方式,建立集体收益“4411”分配机制——40%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用于全体成员按股分红,4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10%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农村公益事业,10%用于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工作报酬。对年度中药材收入溢价部分,统筹建立20%公积金、30%公益金、50%风险金产业发展基金,确保种植户积极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如今,林下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13家新型经营主体在昭化扎根生长,由省级龙头、国省级示范社引领,带动全区12个镇超万户农民捧上林下“金饭碗”。2024年,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余万元,重点村更高达70万元,全区林药种植带动农户人均增收逾1500元。


从一家一户的小庭院深耕,到基地务工挣薪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抱团分股金的“三金”模式,在昭化,森林承载着万千农户稳稳的“绿色粮库”与致富希望。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王意迦)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